不过海汉式的公社制度也吸取了先人的教训,并没有一味地强调公有制,对于期望弃农从商或者进入其他行业做工的移民,也同样提供了转换的通道,但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先获得海汉籍贯才行。而如果没有一技之长或是选择了入伍从军,单单靠着在农村进行简单的体力劳作,现在至少也得一年才能获得入籍的机会了。类似海口城附近这些移民安置区因为设立时间不长,大部分移民都仍处于观察期,入籍的比例还尚未过半。

        当然在未来展到某个阶段之后,在这些地方所施行的集体所有制或许也会再次成为束缚生产力枷锁,届时肯定还会在基层组织制度上进行适时的改变,不过那最快也得是下一代人的事了。

        范迪门对于海汉在农村推广的这种基层管理制度倒是有一定的兴趣,这既不同于欧洲常见的封建领主制,也跟他所认知的远东地区以大明为代表的农村社会结构有着明显区别。而从这里的农田基础建设状况来看,无疑是他有生以来见过的地方中最为出色的一处,类似遍及数个乡村万亩耕地,规制统一的水利工程,可不是靠着农户自己组织的小打小闹就能弄出来。

        考察队到来的时候,这处名为大甘村的地方正好在组织民众挖掘通往南渡江的灌溉渠,看到数百名壮劳力在原野上挥汗如雨,范迪门似乎也明白了刚才宁崎告诉他的“集体所有制”意味着什么。类似这样的基建工程,的确也只能由官方出面才能组织起来,而这种技术含量不高的基建工程,放在别的国家可能拖上几代人都未必实施得了——比如之前统治这一地区的大明,在长达两百多年的统治期里,官府也没有把这些水利设施作为必要工程来组织施工。

        “为什么大明用了上百年没有做到的事情,你们只用两年就能实现”范迪门主动向宁崎寻求一个官方的解答。

        宁崎想了想才回答道:“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们知道怎么做才是最正确的方法。”

        范迪门听得一脸的茫然,浑然不懂宁崎这话的意思。宁崎见他一脸问号表情,便继续解释道:“我们在施政中所用到的这些制度、方法,都是经过前人的实践,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改进之后,比较成熟的做法。类似大明,或者是你们西方人的做法,我们都见识过,也知道最后的结果会是什么样,所以我们不会再照搬这些错误的做法。”

        范迪门有些不服输地追问道:“所以你们现行的就是最好的办法这些都是来自于你们在大洋以东的故国”

        宁崎笑了笑道:“是不是最好的办法,时间会证明给所有人看。”至于范迪门所问的后一个问题,他却是有意无意地略过了。

        当初为了糊弄明人,穿越者们编造出一个“大洋以东”的海汉国出身,这种说法拿来哄哄已实施海禁多年的明人还行,但要想以同样的说法来糊弄已经将足迹踏遍全球主要大6的西方殖民者,那就很容易露馅了,所以近年来海汉高官越来越少在外提及自己的出身来历问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