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综合其他 > 策行三国 >
        “陆公准备如何接待他?”

        “请他到吴县住几天。九十岁的人了,不宜奔波太久,需要休养几天,正好请他见识一下我江东的新气象,说不定能有所感悟。”陆康顿了顿,又道:“说起来,我也很好奇,君侯对孟子学究竟怎么看?”

        孙策不动声色的笑着。“我不太明白陆公的意思。陆公能不能说得明白一些?”

        陆康瞅瞅孙策,也笑了。孙策在装糊涂。陆议为他读《孟子章句》读了几个月,至少也读了两三通了。就算他对《孟子》微言大义了解得不够透彻,也不可能不清楚孟子学说的主旨和利弊,否则他就走不到这一步,虞翻等人也不会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但既然孙策不说,他也不妨趁机表达一下自己的意见。天子西征大捷是一个意外,对朝廷刮目相看的人不在少数,包括在他自己在内。他承认孙策是明君,各方面的能力都超过天子,但君臣的名义在,孙策要迈出这一步并不容易,免不了一场大战。

        就眼前的形势而言,孙策并没有十足的胜算。一旦开战,不仅眼前的美好生活将被打破,还可能有战败的危险,届时江东人都难逃干系。

        对他自己来说,他也不愿意看到大汉就此消亡。如果大汉一定要亡,他也希望别发生在他有生之年。

        “君侯以为孟子其人如何?”

        孙策沉默了片刻,淡淡地说道:“一个向壁自语的读书人。”

        陆康皱了皱眉,很是意外。他静静地看着孙策,等着他的进一步解释。孙策却没有解释的兴趣,转而问起了郡学的事务。

        陆康眼神微闪,再次看到孙策一眼。他觉得孙策对孟子的评价看起来很简单,却又似乎暗藏玄机。“向壁自语”不是什么好词,但孙策对孟子其人绝无贬低之意,实际上他很可能是最接近孟子理想的君主之一,甚至可以把“之一”这两个字去掉。“读书人”三个字也能佐证他的判断,孙策对读书人多有嘲讽,但他又非常重视读书人,开办学堂,教化百姓,他执行得比谁都积极,都彻底。

        难道是我老了?

        陆康收回心神,很认真的想了想,将郡学的相关情况汇报了一遍。他尤其提到了管宁。年前,管宁写一封书信来,对他们的几篇文章大加批判,他们正在研究对策,打算写文章回应。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