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综合其他 > 策行三国 >
        虞翻不同意,理由也很充足,自董卓乱政以来,洛阳受损严重,已经成为废墟,修复起来绝非一日之功,就算把所有的事都停下来,集中财力、物力、人力,至少也要一年时间,甚至更久。城池、宫殿修复了,还需要周边有足够的户口,往少了说,也要三五十万户,这么多人迁居,也是一个大工程,在洛阳周边还没恢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哪来的粮食供应?

        总而言之,洛阳作为登基时的都城有困难,不如建业。

        建业作为吴国国都,已经建设了五六年,基础设施完备,足以满足登基大典。文武官员的家属也在建业,不需要奔波迁徙,完全可以在建业登基,然后从容修复洛阳,三年也好,五年也罢,影响都不大。这样的例子很多,当初汉高祖是在定陶举行登基大典,后来迁都洛阳,又迁都关中。光武帝在冀州真定的城登基,后来才迁都洛阳。相比于定陶和城,建业的条件显然好得多。

        虞翻说着,铺开了两幅地图:一幅是洛阳,到处标注着残破、废墟等字眼,一幅是建业,街道纵横,市肆林立。

        孙策明白虞翻的心意,这应该是整个江东系的期望。哪怕只是登基用一下,有了国都这个名头,对建业,对江东都有莫大的好处。

        蔡邕盯着建业地图看了一会,有些奇怪,指着几处规模甚大的宫殿说道:“虞相,这是什么时候建的,年初离开建业时似乎还没有呢。”

        “今年建的。”虞翻露出几分狡黠。“不过材料、规划都是去年完成的,为了赶上大王登基,匠师们热情高涨,加班加点,五月份就完成了主体工程,上个月装修完成,随时可以入住。”他又指了指另一个庄园。“蔡祭酒,这里就是翰林院的新址,左依紫金山,右绕秦淮水,可是好地方啊。”

        蔡邕瞥了虞翻一眼,抚着花白的胡须笑了。“你这是贿赂我吗?”

        虞翻一本正经地说道:“祭酒言重了,翰林院乃是我大吴文脉所在,既不能脱离民众,又不能太吵闹,我千挑万选,才选了这么一个好方。祭酒要是不喜欢,那我只好另择新址,这里就让给别人。说实在的,有山有水,闹中取静,既可入山闲居,又可入市购物,非常适合养老,我相信会有人喜欢的。”

        黄琬也凑了过来,连连点头。蔡邕瞪了他一眼,眨眨眼睛。黄琬会意,把涌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晃着脑袋缩了回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