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综合其他 > 策行三国 >
        “我也去!”少女眉眼如春,雀跃不已。“我们做一对雌雄海盗。”

        “真难听。”少年掩饰不住喜悦,却一本正经的纠正道:“我们是大王麾下的水师,英武之师,正义之师,不是海盗。”

        “嗯……”少女星眸闪烁,笑语如花。“锦帆贼那样的?可不可以带铃铛?”

        “呃……”

        孙策听不到因他们而引发的争论,却能看到这充满活力的画面。三月上巳节还有几天,建业的春天却已经来了,一对对小情侣们相约出行。说到底,毕竟是江南,是吴楚故地,蛮风未尽,这里的人们少了几分中原人的礼仪,却也更有生机,在这里推行新政的阻力要比中原小得多,效果也更明显。就像推广宿麦(冬小麦),几乎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

        也许三十年后,江南就能提前成为经济重心,至少可以与中原分庭抗礼,成为稳定的粮仓,更能成为子弟兵的源泉。有了这些江东子弟兵撑腰,他也就有信心运筹帷幄,指点江山。

        任何时候,核心集团都是必须有的,只是要控制好度,不能一家独大,别寒了其他人的心。沈友、陆议可以独当一面了,虞翻、贺齐也能撑起会稽的门户,现在需要培养起几个丹阳人,祖郎虽然有名,成就却有限,朱然是一个好苗子,但还不够,还要再挑几个备选。

        孙策一边走,一边在他知道的丹阳人挑选。年前去了一趟丹阳,认识了不少丹阳人,选了一些少年充任侍从,但特别突出还不多。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丹阳的教育水平和吴郡、会稽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需要一些时间来补课。

        当然也没必要太着急,五到十年应该能基本解决问题。

        袁衡静静地陪着孙策,一言不发,脸上带着恬淡的笑容。她清楚孙策的抱负,也清楚孙策肩头的压力。他虽然身在建业,却一直关注着前线的战事。远隔千里,不能直接干预,只能坐视着战局的发展,这中间的煎熬比身临战场更考验人。尤其是随着陆议、朱然、诸葛亮等人陆续担任职务,他的布局正一步步的展开,能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能不能处理好新旧之间的关系,都考验着他的智慧。这一步走稳了,吴国的前途一片光明。这一步走不好,内忧外患很可能同时迸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